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学院:“一二三四”打造“党员导师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 2015-09-10 浏览次数: 138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踏实勤恳的实践能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以党建为推手,以科技创新党支部为平台,全力打造党员导师培养模式,引领学生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获得佳绩。

建立一大平台,支部彰显战斗力

针对“90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以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为目标,极倡导各教工党支部、各班级党团支部,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与学校内涵建设和“卓越计划”相适应的党建新模式的探讨,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

科技创新党支部是一个建立在专业实验室之上,以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党员为导师,以具有科创热情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学习型党支部。实验室21名成员中,有16人为正式中共党员,其中教师党员10人,全部具有中高级职称,他们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实物作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在与多所知名高校的角逐中,屡获全国和市级竞赛大奖。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专业性、创造性,弘扬党员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确立了“探索学习促科技服务创新,凝心聚力助推党员成长”的支部建设目标,将支部工作与专业实验室相融合,建立了“3+1”长效“激励机制”:形成以“科技创新支部”为核心,全力打造“导师工作室”、“学科性社团”、“科技创新实验室”3个实践平台,构建“深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2011、2012年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支部报送的《教授与学生的对话:以创新平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组织生活案例”、2013年度荣获“上海市奉贤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把握“第二课堂”,双导师引领“创潮流”

一直以来在基层党组织的构建上,教工一般以教研室、实验室为条线建立党支部,学生则多以年级为条线建立党支部。新时期,机械学院针对传统党建特点,科创支部在认真梳理了“专业老师与原支部的关系”、“支部的学生党员的来源及流动”、“支教内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这三个关系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打破”党组织传统建制,探索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搭建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沟通“桥梁”。同时,并提出了“将党支部建立在第二课堂之中”的创新理念。该支部打破年级专业限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热情,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习,锤炼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树立团结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力作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引领起一股人人参与的“创潮流”,收到了“1+1>2”的效果。

打造“三大平台”,狠抓创新教育的“着力点”

支部以“深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为建设目标,夯实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索长效运作模式。为保证党员始终具有创新活力,激发学生党员在科技创新活动、志愿服务、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打造“导师工作室”、“学科性社团”、“科技创新实验室”3个实践平台,建立党员成长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开创“导师工作室”。工作室在强化科创实践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开展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判断力、沟通力和批判力等思维方式的培养。导师谈理教授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仍坚持学习以求提高,更在年届52岁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带领学生设计和制作实物作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硕果累累。导师龚德利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实验员、工程师,他一直用辛勤和汗水默默耕耘在实验室里三十载,被评为“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专业引领上他们是行家,在党性教育上,他们更是“里手”。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支部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理论学习计划性增强,指导力度加大;二是形成了立体、系列的实践教育新模式。通过这2位教师的“传、帮、带”,我院更多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青椒”(青年教师)都自愿加入到支部中来,既充实壮大了党建工作队伍,又为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建设“学科性社团”。科创支部下设2个大学生学科性社团:智能机器实验室和机械创新社。社团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四个一”体系:一个以具有丰富的学科竞赛指导经验的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教学团队;一套卓有成效的竞赛培训体系;一支积极向上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团队;强化了实践环节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真正实现了“支部建在第二课堂上”。近年来,智能机器实验室社团以“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为平台,多年耕耘,屡次获得华东地区和全国奖项,吸引了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同学集结在一起,目前该社团已经成为全校学科性社团的“品牌”。机械创新社作为新组建的社团也毫不逊色,社团学生在谈理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半年努力,研制的作品《下滑收衣式可升降多功能晾衣架》获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

夯实“科技创新实验室”。为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支部将科技创新实验室作为开放性的实验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全开放的实验环境,更是为每一位想把自己的设想转化为现实的同学提供了平台。机械工程专业在全校中课程学业算很重的,但是近两年优秀学生转专业时,总是有其他院系同学转到我院,都是源于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浓郁兴趣,和对我们团队的信任。党支部在服务学生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依托各专业实验室的现有配备和研究方向,抽取带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组建一支“大学生自己的实验室”;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搭建梯队式培养模式;针对学生科创实践的进度和项目内容,构建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创实践评价指标与奖励办法。一直以来,实验室通过不断壮大大学生科创团队,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四项制度”,健全导师培养机制

为了发挥“合力育人”实效,学院搭建党政领导、学生办公室、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三方联动机制。学院把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和指导,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明确项目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学生办公室负责参赛学生的选拔组织,以及对获奖学生的表彰;专业课教师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科创的指导;学院党委作为统筹。依托科创党支部,机械学院形成了导师乐于指导、学生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同时,做好“导师工作制度建设”、“科创导师梯队建设”、“导师工作流程建设”和“导师工作考核与奖励制度建设”等“四项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学院教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学生创新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导师针对刚进支部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有兴趣、无目标”、“有干劲、无方向”、“参加就是为了获奖”等问题,在实践中对学生努力做到“五导”,即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创新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指导学生建立人生规划,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自立,自律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种“教授与学生的对话”,因而能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相对固定和连续的“导学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供稿:上海应用技术学院